在真相与谣言的判断里,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
01
前几天,我在讲座中提到了“疫情中的家庭教育”这一话题,它很快就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关注。他们在网上给我留言,还有一些通过微信跟我进行了一些交流。
我反复强调的“我们始终要把孩子的生命,把所有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”,这种生命第一的观点,得到了特别多人的共鸣。
大家给我的留言,同时也涉及到了其他问题。其中一位高中孩子父亲的留言,很具代表性。
他感到困惑的是:我们今天面对疫情,防范病毒、防范自己不至于生病,这个意识大家几乎都有了。但他上高一的孩子跟他探讨的一个问题,他却不知道如何作答。
孩子关心的是:关于疫情的各种各样的信息,我们要怎么来辨别它的真假?
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。
我相信,即使包括我在内的成年人,有时候也都挺难判断其真假,也挺难根据这些信息,做出自己的决断。
我们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时候,要拿出我们的经验来,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渠道来佐证一件事情是否真实。
当然,还有一点我也觉得非常重要——有时候我们可以存而不论,在面临很多你根本就没办法立刻就判断的讯息时,不要急于判断,不要带着自己的太强的情感或者价值观面对这件事。
父母总觉得自己有某种权威,但是它不能成你压制孩子思考的理由。
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,获取有效信息且会筛选信息的素养对每个人的生活、事业发展、今后研究的方向,包括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,都极其重要。
02
我们经常说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社会,各种信息非常芜杂、纷乱,那我们要怎么来判断筛选信息?怎么形成自己的理解力呢?
我觉得有几个要素很重要,第一,我们能不能多增加一些信息渠道?其实增加信息渠道,我们就可以通过更多的人来论证,所谓的“谣言”是不是真的是谣言。
其实一件事情出来之后,根本不需要所谓的权威机关或权力机关来做鉴定。因为任何一个涉及到人与事的事件,都会有非常多的人,从不同的渠道对它提出自己的意见。
所以最后真相总会在这样反复地论证中,在被提供了更多的具体细节、具体材料、具体评判下水落石出的。
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,尽量倾听不同的声音,努力去寻找不同的可以对信息进行论证的渠道。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也非常重要,他不会偏听偏信,不会固执己见,在心智上会有一种更开放的思考力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他由此就形成了一种信息素养:善于捕捉、善于筛选、善于判断。
当我们谈到生命教育时,其实就包含信息素养养成。孔夫子说过:“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。”这当然是从经验的角度来说的——看到有危墙,虽然灾难没发生,但也要远离它,一个有预见性的人,就会善于躲避这样的危险。
但有一些东西不是来自经验,而是从逻辑上推理出来的。例如在一篇小学的课文里,讲了《小白兔跟小灰兔》的故事:
小白兔跟小灰兔到农民伯伯家里去做客,农民伯伯送了很多白菜给它们,但是小白兔不要白菜,只要了白菜的种子,然后它们都回去了。过了一阵子小灰兔的白菜吃完了,又去向农民伯伯要,在去农民伯伯家的路上,小灰兔发现小白兔的院子里面长满了白菜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丰衣足食。
但这个道理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,一个小朋友就提出来:小白兔和小灰兔去农民伯伯家里之前它们吃什么呢?它们本来就要生活,本来就会劳动,怎么去了农民伯伯家以后,小灰兔变得不会劳动了呢?这就是问题。
还有个小朋友更有意思,他说教材里面凡是凡是长的白的往往都是好的,长得黑的、灰的、毛色不纯的,可能都是不好的——这也不符合生活的逻辑。
从教育的角度来说,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形成这种思考力的。多发现一些问题,多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,孩子不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吗?聪明,有时候就是一个人的生存之道;聪明,很可能就是一个人发展的最独特的优势。
03
今天,当我们面对各种如此复杂的生活考验时,孩子的思考力、观察力,以及有更丰富的理解事物真相的,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,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吗?
本来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,就是带着问题来的。从两三岁时开始,孩子就会提问题了;三四岁时,孩子问题就有好多了;到了五六岁,孩子就像一个哲学家了;八九岁时,孩子就像一个思想家了;到了初中、高中时,孩子可能就像一个科学家了。
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我觉得做为父母,我们要不断促进孩子的进步,要积极地鼓励他。
另外更为重要的是,父母要听孩子的话。其实孩子一直在用童真、童心、好奇心、求知的精神去面对未知的世界。
如果他并没有被世界上某种错误的能力完全控制,如果他能一直保持这种生命状态,我想你要骗他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其实从人类的科学发展来说,一方面我们要探索未知,不断地通过科学发明造福于人类;另一方面还有探知精神,它其实对人的生活,对人要建构出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,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。
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一些简单的问题,我们很容易去伪存真,对一些更复杂的问题,有更多的人不断地去进行论证。
还有一些问题、真理具有未来性,很可能今天的人根本无从知晓。对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认知,奇怪的见解,奇怪的看法,有时候我们会心存疑虑,对所谓的真知我们并没有及时的判断力。
所以前面我说,对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存而不论,这也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包容与鼓励。
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,他收集信息、处理信息的能力,已经与之前父母的做法有天壤之别。
拿我父亲80多岁来说,通过多看一个新闻,他就可以了解更多的真相。从我来说,了解事情的渠道可能会更多。
—END—
往期回顾
▲扫码可回看
“在看”是支持,“转发”是真爱